5月9日,华控基金CEO华桦受邀出席投中网主办的第18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智能制造”论坛,与来自知名机构的投资人共同探讨“从商业航天到低空经济,下一个投资主题在天空”话题。
过去一年,商业航天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国际上,SpaceX顺利盈利;国内“星座”“千帆”计划稳步推进,全年国内共完成67次火箭发射,仅次于美国,占全球火箭发射次数的30%。
华控基金认为,现在的商业航天领域,距离理想中的“在上游掌握低成本的卫星研制能力,在下游形成稳定的商业场景”已经不再遥远。中国商业航天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随着“千帆”“星座”星网的成立并发射首批实验星,后续低轨互联网卫星的发射组网将会加速进行。在应用方面,国外已经探索出了成功道路,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加之国内市场如手机直连、卫星和物联网等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商业航天的未来市场空间足够广阔,投资机会也将主要聚焦在卫星以及相关载荷方面。而相比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的概念更加宏大,包括基础设施与空域管理设备、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应用市场三大环节。低空经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发布相关法案并提出加快eVTOL、轻小型固定翼电动飞机、新能源无人机等创新产品应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工信部近期发布的数据也可以看到,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在2023年已经达到了5000亿元,预测2030 年这个数字将超过2万亿,那么未来6-7年内将有1.5万亿的增量市场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基础设施、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和应用都将是这万亿级增量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垂直起降飞行器作为未来低空经济的主要载体,是当下最值得去关注和布局的方向。华控基金在过去的几年里就已经布局了多家以低空经济为核心的企业,比如卓翼智能、迅蚁科技以及沃飞长空等,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在业内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次是应用市场的投资机会。低空飞行器的商业化应用,无论是载人还是载物,目前还都处于早期阶段。如何应用好这些飞行器,将产品转化为商品,为消费者带来实际有用的商业价值是重点关注的下一领域。从行业发展要素来看,无论是商业航天还是低空经济,都有着明显的“三高一长”特征,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航天器的发展,不仅涉及高强度的研发、地面基础设施保障、安全保障等问题,还涉及城市空域审批,城市规划等多参与方、多维度协调问题。叠加目前二级市场退出难的现状,更加剧了“三高一长”给投资机构带来的挑战。鉴此,投资机构需要多方施策,不能单纯依靠拉长投资周期去“陪跑”,而是要做“升维”。首先可以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获取政策扶持和政府性资金支持,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和行业影响力。其次可以积极与产业资本合作,参与搭建行业生态,为企业提供精准支持。另外,在传统股权投资之外,还可以考虑债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模式,以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针对低空经济,目前各地都推出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希望建立相关的产业集群,以寻求新的增长引擎。南京、合肥、成都等城市都是先行者。二级市场相关概念股也迎来一波概念潮大涨。站在全球的宏观视角,中国发展低空经济产业已经具备了先发优势。在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低空产业发展的政策,如《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等。这些政策不仅简化了低空飞行的审批流程,还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吸引了更多企业和资本进入低空产业。在市场方面,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民众对于新鲜、刺激的旅游体验有着强烈的需求。低空旅游、低空飞行体验等项目的推出,很好地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在技术方面,中国在无人机、通用航空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低空产业的研发、生产、运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然而,尽管中国低空经济产业具有诸多优势,但仍需要面对一些挑战。例如,低空飞行安全、空域管理等问题需要得到妥善解决。此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中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保持在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